2021福建中职学考《植物生产与环境》考试大纲浏览数:403次
福建省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考试大纲本考试大纲以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为指导,结合我省中职学校《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而制定。 Ⅰ. 考试目标与要求 《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主要考查学生对植物生产与环境知识的认知程度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达到职业岗位能力的基本要求。具体要求如下: 1.了解层次:要求对某一概念、知识内容,能够准确再认、再现,具有初步识别、辨认事实或正确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的能力,即知道“是什么”。 2.理解层次:要求对某一概念、知识内容,在了解基础上,能够深刻领会相关知识、原理、方法,并借此解释、推断、分析现象,辨明正误,即明白“为什么”。 3.掌握层次:要求能够灵活运用相关原理、法则和方法,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总结论述,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即清楚“怎么办”。 Ⅱ.考试范围与考核要求 一、植物生产与环境概述(一)植物生长与植物生产 1.理解植物生长、发育、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等概念; 2.了解生长与发育的关系、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 3.理解植物生长周期性及其主要类型; 4.理解植物生长相关性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5.掌握顶端优势的概念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 6.理解植物的极性、再生、休眠和衰老等概念; 7.掌握植物春化作用、光周期现象等概念及春化作用、光周期现象、花芽分化等生理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8.掌握植物生产的特点和作用。 (二)植物生产的两大要素 1.了解植物生产的自然要素; 2.理解植物生产的农业生产要素。 二、植物的生长发育(一)植物的细胞 1.了解细胞的形状和大小; 2.掌握细胞的概念及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3.理解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和液泡等常见细胞器结构与功能; 4.理解植物细胞繁殖方式及其特点。 (二)植物的组织 1.掌握植物分生组织、成熟组织的概念及类型; 2.掌握成熟组织的特点及作用; 3.了解分生组织的特点及作用; 4.了解植物组织系统的组成。 (三)植物的营养器官 1.掌握根及根系的类型; 2.理解根尖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 3.了解侧根的形成部位,理解根瘤和菌根的概念及作用; 4.掌握茎的基本形态及茎和芽的类型; 5.了解茎的生长方式和分枝方式; 6.掌握叶的组成; 7.了解叶的形态和叶序类型; 8.了解根、茎、叶的生理功能; 9.了解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根、茎、叶等的形态结构及区别; 10.理解常见营养器官的变态。 (四)植物的生殖器官 1.理解花的组成和花序的类型; 2.掌握开花、开花期、自花传粉、异花传粉、受精和双受精等概念; 3.了解种子的发育,以及花的发育、开花、传粉、受精的一般过程; 4.理解果实的发育; 5.掌握种子的结构及类型,以及种子萌发的过程及条件; 6.掌握果实结构及主要类型; 7.理解果实和种子的传播。 (五)植物的生长物质 1.理解七大类植物激素的种类及主要生理作用; 2.了解其他主要生长物质的生理作用; 3.理解常见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生理作用。 三、植物生产与土壤培肥(一)土壤的基本组成 1.了解土壤的组成,以及物理性砂粒与物理性黏粒的粒径及作用; 2.了解土壤有机质转化的两个过程,以及土壤生物的种类和作用; 3.理解土壤、土壤肥力、土壤质地等概念,以及土壤有机质组成及作用; 4.掌握土壤质地的主要类型(卡庆斯基制); 5.理解土壤水分形态及其有效性; 6.理解土壤有效水的上限和下限的概念; 7.理解土壤墒情、土壤质量含水量和相对含水量等概念; 8.掌握土壤水分的测定方法,以及调节土壤水分状况的方法; 9.理解土壤空气的组成,以及土壤通气性的作用; 10.理解土壤通气性的概念; 11.掌握调节土壤通气性的方法。 (二)土壤的基本性质 1.了解植物生长发育的土壤孔隙度指标及计算方法; 2.理解土壤结构体的种类及特点,以及土壤胶体种类与特性; 3.理解土壤孔隙性、土壤孔隙度、土壤容重、土壤结构性、土壤物理机械性、土壤耕性等的概念; 4.理解团粒结构的概念,以及创造土壤团粒结构的技术措施; 5.掌握土壤耕性好坏的标准,以及确定宜耕期的方法; 6.了解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酸碱度的范围; 7.了解土壤吸收性的主要类型; 8.理解土壤酸碱性、土壤缓冲性的概念; 9.掌握改良土壤酸碱性的方法,以及提高土壤保肥性和供肥性的方法; 10.理解不同土壤质地的生产性能,以及改良土壤质地的方法; 11.了解我国主要土壤的特性。 (三)植物营养与科学施肥 1.了解植物吸收营养元素的方式,以及植物科学施肥的理论依据; 2.理解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生理作用,以及科学施肥的方法; 3.掌握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种类及植物营养三要素; 4.掌握植物营养供给的两个关键时期; 5.了解化学肥料的种类和性质; 6.掌握常用化学肥料施用要点; 7.掌握有机肥料的种类和性质; 8.理解有机肥料的作用,以及常用有机肥料施用要点; 9.掌握常用生物肥料的种类及其施用要点; 10.理解测土配方施肥的概念; 11.了解测土配方施肥主要技术环节。 四、植物生产与科学用水(一)植物生产的水分条件 1.了解水汽凝结条件和水汽凝结物; 2.理解空气相对湿度的概念及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3.掌握农业生产上空气湿度的常用表示方法; 4.了解降水的成因,以及降水量、降水强度等的表示方法; 5.掌握降水的种类; 6.了解土壤水分蒸发的三个阶段; 7.掌握土壤水分蒸发的概念。 (二)植物生产的水分调控 1.掌握根系吸水的途径,理解影响根系吸水的土壤因素; 2.理解水分对植物生长的作用,以及植物细胞吸水的方式; 3.掌握植物根系吸水的动力; 4.掌握蒸腾作用的意义、方式、指标,理解蒸腾作用的影响因素; 5.掌握蒸腾作用概念,以及植物蒸腾作用的调节; 6.掌握植物需水两个关键时期,以及合理灌溉指标; 7.理解植物水分调控的有关措施。 五、植物生产与光能利用(一)植物的新陈代谢 1.掌握光合作用、光饱和点、光补偿点等概念,以及光合作用意义; 2.掌握呼吸作用的概念、意义与类型; 3.了解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主要过程及其调控; 4.理解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理论知识在生产中的应用; 5.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二)植物生产的光照条件 1.了解日地关系及四季、昼夜的形成; 2.了解昼夜长短与季节和纬度变化的关系; 3.理解可照时数、光照时数、实照时数、光照度和太阳高度角等概念; 4.掌握太阳辐射光谱的概念及三个光谱区对植物生产的影响; 5.理解光照强度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三)植物生产的光环境调控 1.掌握植物的光能利用率不高的原因; 2.掌握植物对光照度、光照时间的适应类型; 3.掌握一般条件下光环境调控技术; 4.理解设施条件下光环境调控技术、调控光照时间控制花期的措施。 六、植物生产与温度调控(一)植物生产的温度条件 1.了解土壤的热性质,以及土壤热容量、导热率等物理参数; 2.了解土壤温度、空气温度的变化规律; 3.理解气温非周期性变化的原因及主要季节; 4.了解对流层气温的变化规律; 5.理解高山反季节植物生产的原理; 6.掌握逆温的概念和逆温现象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7.理解植物生长的五基点温度; 8.掌握植物生长的三基点温度,以及农业界限温度概念及指标; 9.掌握积温、活动积温、有效积温的概念,以及积温的表示方法; 10.理解积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二)植物生产的温度调控 1.了解植物的感温性和植物的温周期现象; 2.理解土壤温度、空气温度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3.掌握一般条件下、设施条件下温度的调控技术。 七、植物生产与农业气象(一)植物生产的气象条件 1.理解影响农业生产的光、温、降水、风等主要气象要素; 2.了解我国农业气象灾害的特点,以及福建省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 3.了解寒潮、霜冻、冻害、冷害、热害等极端温度造成的危害; 4.理解寒潮、霜冻、冻害、冷害、热害等灾害的防御措施; 5.理解台风、雨涝、秋季低温连阴雨、寒露风、冰雹等灾害的危害及其防御措施。 (二)气候与农业小气候 1.了解天气系统的概念; 2.掌握我国气候的显著特点; 3.掌握气候、小气候的概念,以及小气候的特点; 4.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含义; 5.掌握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及含义; 6.了解二十四节气与植物生产的关系。
Ⅲ.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1.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 2.卷Ⅰ(合格性考试)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3.卷Ⅱ(等级性考试)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 二、内容比例
三、考试题型1.卷Ⅰ(合格性考试)包括单项选择题、判断题和连线题等题型; 2.卷Ⅱ(等级性考试)包括多项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等题型。
|